"/>
鱼饵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鱼饵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盈利奶牛or深水炸弹平安普惠陆金所困境何解

发布时间:2021-01-08 00:52:28 阅读: 来源:鱼饵厂家

g src="data/attachment/portal/201903/08/172807ahdkrrrv1rkihzoq.jpg">

也就是说,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比较特殊,这部分人群大多社会背景相对简单,经济实力较薄弱,且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有待提升。

可以说,国家政策初衷很好,整体实施效果也很显著。但由于上述服务人群的特殊性及行业发展的不规范,也导致了种种问题。部分人群成为一些企业眼中的待宰羔羊。也因此引发了业内乱象,前文提到的平安普惠,正是重灾区。

简单梳理,可归纳为三乱象。

乱象一:变相高息

变相高息,可谓贷款中的一个“大坑”。近期平安普惠便遭到了不少用户投诉。

据21CN聚投诉资料显示,有投诉人孟先生称,“平安普惠变相收取用户高利息,贷款20600元分20期,每期应还1530.67元,已还4期共7000多元,却只有4000的本金,利息高达3000多元。每月光管理费和保险费就400多?这种收费是否合理?”

事实上,早在两年前,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副庭长杨永清就曾表示,一方面,要正确认定新型担保合同的法律效力,助力提升民营企业的融资担保能力,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标准,不支持商业银行、典当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以利息以外的不合理收费变相收取高息,依法打击和处理非法集资犯罪,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平安普惠通过“管理费”、“管理费”等名目,显然已违背了法院对变相高息的“不支持”态度。

同时,另一位投诉人宾先生表示,“平安普惠金融贷款,广告利息是0.09%,进行误导宣传。可是实际借款时,收取比利息更高的管理费用和保险费用。这样算下来,年利率高达36%以上。”

要知道,年利率36%是一条红线。

早在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显示: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有权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但如果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则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应当被认定无效,借款人有权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

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也在“2017首届中国互联网金融论坛”上强调,包括“现金贷”在内的所有金融业务都要纳入监管。

盈灿咨询分析师张叶霞表示:“监管不仅要明确现金贷的定义与范围,也要对利率、砍头息等方面进行监管,同时提高平台信息的透明度,才能让现金贷回归正轨。”

不难看出,无论是政策还是市场,对变相高息一直持高压态势。

一方面是因为变相高息会严重扰乱市场秩序,危害借款人权益。另一方面,伴随变相高息的往往还有恶性催收行为,该行为严重危害到了借款者的人身,心理健康,对社会治安产生了不利影响。

令人遗憾的是,在平安普惠的投诉中,也发现了恶性催收。

乱象二:恶性催收

欠债还钱,本无可厚非。只是在今日的法治社会,任何事都要依法解决,通过暴力、恐吓、侮辱、诽谤和骚扰等行为催收,显然会触犯相关法律法规。

2017年12月1日、12月8日,国家主管部门两次发文,要求排查利用互联网开展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是否自行或委托第三方通过暴力、恐吓、侮辱、诽谤和骚扰等方式催收贷款。

一周时间,主管部门两次严令,足以说明国家对恶性催收的重视,也说明了问题危害及整治紧迫性。

严令之下,问题依然存在。据媒体日前报道,湖北黄石的杨先生投诉称:我母亲在其公司(平安普惠)贷款50000元,因家人去世,钱都用于丧葬,希望延期;协商未果后,平安普惠开始爆通讯录、对我母亲恶意诋毁、侮辱、恐吓,后来更是上门堵锁眼、写大字、泼漆;我母亲上其公司理论却遭到该公司多名员工殴打。

内蒙古呼和浩特的贾女士也投诉称:我是借款人,逾期了,在陆续的还钱,结果平安普惠找第三方催收公司不停骚扰发信息辱骂年迈的父母,还有哥嫂。还曝光他们的个人信息,照片,老人本来都已退休身体不好。最近我实在是受不了了,晚上都不能好好睡觉。求帮助,这样的手段,折腾的老人亲戚没法正常生活。

更为严重的是,还有投诉显示,平安普惠及其外包公司甚至存在造假及冒充行为。

广东惠州的陈先生投诉称:因资金链断裂导致平安普惠的欠款没有还上。平安普惠请外包的法务公司对我进行暴力催收,现在遭违法违规催收,伪造法律文书发给亲朋好友同事,声称要拉黑我联系人的征信,导致亲戚朋友同事上门讨要说法,导致我丢失了工作,严重影响到我的生活。

武汉的孙先生投诉称:平安普惠的人在11月底冒充是武昌市公安局刘警官,多次给我打电话。我第二天就去了武昌公安局,查实证明根本没有所谓的刘警官,随后平安普惠又给我打电话,要我和刘警官联系,在此期间已经我父亲出车祸,全家都在医院轮流陪护。

实际上,恶性催收,一直是外界对P2P行业最为诟病之处,也不止出现在平安普惠一家身上,行业内有一定代表性。

问题是,为何诟病问题会长期存在呢?

对于平安惠普而言,其不是慈善机构,贷款收款是自身业务,若用户不还款,就会蒙受损失。在经营业绩压力下,产生恶意催收也似乎是无奈之举。这也是一些类似问题企业的常见说辞。

乍听起来,有些道理。细品之下,就出了端倪。实际上,恶性催收事件的出现,并非无奈之举,这恰恰证明了平安普惠等企业的风控存在漏洞。

试想一下,若是平安普惠的风控体系完善、对借贷人有成套严谨的审核机制,怎会出现这么多的不良贷款?

这也是借贷平台的通病之一。专家表示,此前,不少借贷平台为增加业绩,在借款人申请后少则十分钟,多则几小时便能放贷,除对接大数据外,基本没有其余手段。这一野蛮生长的发展方式,极大增加了贷款风险,也是恶性催收的诱因。

乱象3:贷款产品搭售保险

今年1月18日,有媒体报道称,目前,罗女士在平安普惠旗下贷款产品平安i贷有三份在还借款,自2018年6月份以来,每个月都会收到两条来自中国平安(68.700, -1.59, -2.26%)的保险费和服务费的扣款短信,共计556.39元/月。三份借款的还款详情页面都有一份平安财产保险的电子保单。面对突如其来的保险单,罗女士感到困惑:“我连投保单都没见过、没填过,哪来的保险单呢?”

显然,这违反了《保险法》投保自愿的原则,也违反了《反垄断法》第十七条中的“没有正当理由搭售商品,或者在交易时附加其他不合理的交易条件”之规定,属于违法行为。

业内人士指出,平安普惠这样操作,是为规避风险,确保贷款的安全性,采取一些措施控制风险,力求自保。这样的初衷没有错,但必须合法合理,以不侵犯客户知情权等合法权益为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平安集团自身便是以保险业务起家,而此次事件也不免引发人们对平安集团的其他业务产生合规质疑。

在铑财看来,大型企业不同事业群之间的内部引流十分正常。例如阿里巴巴将淘宝、天猫的用户引向盒马鲜生、飞猪等新的事业群中,腾讯也通过微信、QQ用户转化为游戏用户,但前提是只做推荐,并不强制,合法合规是底线。最终的目的是做大集团的品牌,实现协同共赢,这才是引流的意义所在。

但平安普惠行为只能让用户产生抵触,甚至引发矛盾,不仅让自身触犯了相关法律,更可能产生连锁效应,影响平安集团整体品牌形象。

针对以上种种,铑财向平安普惠发函,截至目前,未收到相关回应。

平安普惠的不予回应,也在意料之中。相比提问,诸多问题堆积之下,如何妥善解决这些暗雷显然更为急迫和扎手。

解决率行业倒数

那么,解决的如何呢?实际情况不容乐观,甚至还是更大的暗雷。

1月26日,21CN聚投诉公布《2018互联网消费金融投诉排行榜》,其选取投诉解决率低于行业解决率水平(39.7%)的前20名商家,按解决率由小到大排序。其中,平安普惠全年收到投诉2961件,解决109件,解决率仅为3.7%,位列倒数第四。

无论态度积极与否,这样的数据显然与“平安”这一品牌不相匹配。

扛了陆金所的雷?

梳理至此,似乎还有一个关键对象也需要关注下。

众所周知,平安普惠正是平安直通贷款业务、陆金所辖下的P2P小额信用贷款以及平安信用保证保险事业部所整合而成,这也意味着若在经营模式不变情况下,目前被质疑的应是陆金所。

两者的关系,还是很密切的。

陆金所董事长计葵生曾指出,陆金所与平安普惠在国内是相互独立的公司,不过在国外,二者都属于在开曼群岛所注册的“大陆金所”旗下的平台,实为师出同宗。

实际上,二者还有另一层更为深厚的关系。据了解,陆金所是平安集团旗下互联网财富管理平台,作为陆金所P2P的主要信贷资产端,平安普惠在陆金所P2P王者之路的发展进程中功不可没。

平安集团从2005年正式开展个人消金业务,到2015年,平安集团将平安直通贷款业务、陆金所辖下的P2P小额信用贷款及平安信用保证保险事业部整合成平安普惠金融业务集群。

不过,陆金所最近境遇也好不到哪去。

去年年底,据路透报道,陆金所在最新一轮融资中融得13.3亿美元。路透援引知情人士表示,此轮融资后估值在380亿美元左右,低于陆金所前期预期——目标估值400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陆金所曾计划去年4月在港上市,彼时估值600亿美元。不过,陆金所并没有如期上市,而是推迟了上市计划。

现在看来,不但未能如期上市,估值也是一再下降:从600亿美元到400亿美元,再到380亿美元。

有媒体指出,资本表现最为直接,陆金所或正在走下坡路。当然,在去年政策严管的趋势下,缩小P2P业务证明了其正在谋求转型。

这又引出了一个更严肃的问题:转型过程中,如何解决三大潜在风险。

风险一:管理层震荡

百亿美元估值的企业,稳定成熟的管理层是必要条件之一,这是陆金所的一大硬伤。

自成立以来,虽然陆金所的董事长没有变动,一直为计葵生,但在4年里更换4任总经理。首任总经理为史良洵,其后分别为周廷源、谢泓源和现任总经理叶朋。

值得一提的是,从现任总经理叶朋的履历看,其历任阿里巴巴集团淘宝商城(现天猫)总经理、阿里小企业业务事业群总裁及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在此之前,曾任百度COO、苹果中国区总经理及摩托罗拉亚太区副总裁等职。

可以说,叶朋并无金融行业相关背景,能否让陆金所这家血统纯正的金融公司得到更好发展,有待时间考量。

除总经理变更频繁外,副总经理的职位也时常变化。据相关资料,目前已经有至少8名副总经理已经从陆金所离职,包括黄黎明、杨冀川、杨晓冬、王肇铭、姚志平、楼晓岸、樊方智和张涛等。

管理层的重要性,对一家规模如此巨大的企业来说,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对于身处转型期的陆金所而言,更是如此。不同领导意味着各异的战略战术,若管理层不稳固,难免出现朝令夕改的情况,上行下效,对整个企业的稳定性都会造成冲击,无论对其转型或是上市,都是一大风险。近期陷入经营困境的汇源集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管理层的频繁更换。

同时,据腾讯科技报道,还有多位陆金所高管均为平安系出身。这是否会引发内部权利争斗,也是未知数。

风险二:风控存疑

风控,对于任何一家市场化的金融机构而言,都是命脉所在。

对此,铑财在去年9月26日发布了名为《平安旗下陆金所并不“平安” 频频踩雷陷信任危机 还有多少投资者买单?》的文章,其中对陆金所踩雷相关事件有详尽报道。

2017年12月,陆金所代销产品“大同证券同吉9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出现逾期,涉及金额约1.4亿元,龙力生物为最终的债务人,引发业内关注。

去年5月,陆金所代销的凯迪生态出现违约。据国盛资管5月10日紧急出具对旗下神鹰118号凯迪生态资管计划的风险提示,因凯迪生态中期票据违约、主体平均下降及被证监会立案调查等事项,可能导致其对信托贷款的偿还能力下降,从而对集合资管计划造成损害。

同年7月,陆金所代销的大同证券同吉8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被曝逾期,二季度利息至今未付。据大摩财经报道,该资管计划成立于2016年11月,规模7793.12万,存续期两年,托管方为宁波银行(19.150, -0.76, -3.82%),底层资产为东方金钰(6.390, -0.71, -10.00%)的贷款项目。

9月,陆金所代销的大同证券“同吉58号”资管计划出现违约情况,这一计划的资金投向是通过长安信托通道向神州长城(2.870, -0.32, -10.03%)提供信托贷款。而神州长城的主要业务为PPP项目,即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是一种前期投资巨大、回款压力也很大的项目种类。

ST龙力、ST凯迪、东方金钰、神州长城,连踩四雷的陆金所,其风控能力可见一斑。且四次踩雷中,有三次碰到的是大通证券。更引来媒体质疑,陆金所存在对合作券商的选择标准不一的现象。

风控,是评判金融公司最重要的一项标准,也是保障投资者利益最核心的考量,在这方面,陆金所显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风险三:环境影响

分析之下,问题来了。陆金所背靠实力强大、经验丰富的平安集团,似乎不应出现管理层震荡、频频踩雷的问题。还就不得不引出第三个风险点。

进入2018年以来,随着金融去杠杆政策的推进,以及“资管新规”的落地,对于整个金融行业来说影响重大。新兴的互金行业被要求更规范的运行,并对以往业务进行全方面清理整顿。在此背景下,一些投资者出现观望,陆金所的估值也出现了下滑。

具体到业务端,一些高流动性、高收益、低门槛产品相继下架,也使陆金所曾经的产品优势不再明显。而调整结构后的产品,要面临一些商业银行、信托公司等的激烈竞争。

尤其是其转给平安普惠的P2P业务,也出现了一定数量的违约。虽然理论上陆金所只是提供一个交易平台,但由于二者均属“平安系”,还是不免造成品牌连带,对自身造成一定影响。

如何应对政策、市场、产品端的环境变化,是陆金所高层需要思考的深层问题。

如何破局

平安集团2018年年中财报显示,陆金所业务所属的金融科技与医疗科技板块,上半年实现营运利润46.07亿元,占集团营运利润的7.0%,同比提升6.4%。报告虽未揭露陆金所盈利占比,但特意指出其盈利快速增长。截至2018年6月30日,陆金所注册用户数3684万,同比增长18%;活跃投资用户数990万,同比增长11.7%;累计借款人数879万,同比增长58.7%。 资产管理规模为3852.12亿元,财富管理交易规模9249.23亿元。

平安普惠的实力,同样不容小觑。早在2016年,平安集团年报显示,平安普惠新增贷款量达到1729亿元,同比增长高达257.7%。自开展业务以来,累计借款人总数达到377万,累计贷款量达2720亿元。

从上述数字中可以看出,陆金所、平安普惠蕴含着强大发展基因。同时,消费升级和宏观经济保持稳定的大背景下,消费市场的需求仍在提速。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0月,我国消费金融规模达8.45万亿元。与国际市场相比,中国消费金融市场空间巨大,2020年消费信贷余额将达10万亿级规模。

以此来看,陆金所、平安普惠未来或成为平安集团的利润奶牛。当然,美好预期的前提是,如何认真解决好当下的问题风险。作为“平安系”的重要成员,二者应比任何企业更需注意合规、合法性,这是任何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除了敬畏之心,要想真正杜绝上述问题,还需在风控上做文章。发挥技术创新的力量,塑造智能金融、智慧金融,打造品质之心。否则,盈利奶牛也可能变成深水炸雷。对此,铑财也将持续关注。

重庆市看牛皮癣哪儿好

上海市无痛人流哪个医院好

上海妇科医院_月经不调b超是怎么做的

河北治疗白癜风医院怎么治腰部患的白癜风?

上海专业治输卵管堵塞的医院